事实上,这也是个难题,因为约谈是非强制性的,对行政主体提出的警示、建议,相对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基于自由选择而发生的损害自然不应责备他人。
然而,该法的改革并不彻底,突出表现在:立法者的目标仅限于打击工会腐败,[36]并没有针对腐败的根源——工会过度集权,从平衡工会集权与民主的高度,对工会民主进行系统的设计,可谓治标不治本。[50]See Cynthia L. Estlund& Michael L. Wachter(eds.),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2012, at p.5. [51]See Stephen F. Befort& John W. Budd, Invisible Hands, Invisible Objectives: Bringing Workplace Law and Public Policy into Foc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52]See Cynthia Estlund,Regoverning the Workplace: From Self-Regulation to Co-Regul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 [53]参见美国参加国际劳工公约的情况,载http://ilo.org/dyn/normlex/en/f? p =1000:11200:0:: NO:11200: P11200_COUNTRY_ID:102871,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2月3日。
该法首次以立法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承认了工会结社、集体谈判和发起争议行动的正当性,被公认为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兴起的标志。三、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的衰落之因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达到极盛状态。[78]职代会则专注于大众控权,加强对工会的监督,提高从形式上反映会员意志的能力。但是,崇尚劳资合作的德国同样使用集体谈判的说法,我国学界也通常也将二者互换使用,可见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并无原则区别。《宪法》正文在确立国体和根本制度(第1条)之后,立即宣示民主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2条第1款)。
工业民主的两个面向——工会民主和劳资民主——同时面临陷入困境,成为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衰落的重要动因。国家规制重点逐渐转移到个别劳动关系法。4.中国应对南海问题争议的基本思路。
我国与东盟十国于2002年11月4日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4款规定,有关各方承诺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包括1982年《公约》,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解决南海问题争议的方法及中国的具体措施 南海问题争议主要为南沙岛礁领土争议和海域划界争议。可见,只有在距离南海诸岛基线外12海里之内的带状水域,才是中国的领海,其他U形线内广大的水域,均非领海。(三)坚持利用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 尽管利用政治方法(谈判、调查、调停、和解等)是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必要方法,但由于南海问题争议涉及国家主权和重大利益,一般相关方很难作出让步和妥协,所以,利用政治方法解决南海问题争议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或局限性。
五、结语 近来,我国面临严峻海洋问题的实践启示我们,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海洋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且不容耽搁。进入专题: 南海断续线 。
中国将南海的剩余水域主张为特殊水域的国内法主要基础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2条。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之原则,也得到了联合国大会于1970年10月24日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的确认。1.越南声称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主张分析。如果U形线内之水域,除各岛礁四周12海里宽之领海外,都是公海的话,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必要在1947年公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划出U形线。
三、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 中国民国政府于1947年12月在地图上公布南海U形线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即在地图上也基本沿袭以前的画法。特别是2011年10月11日中越两国缔结的《关于指导解决中国和越南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2011年10月15日《中越联合声明》的发布,均为两国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南海争议问题提供了政治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认为,南海问题包括南沙岛礁领土争议及海域划界争议,而处理这些争议的基础之一为,必须进一步地明确我国在南海划出的断续线或U形线的性质以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那么,中国在南海划出断续线的作用及效果又如何呢?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及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
对于海域划界争议,国际法院遵循了以下步骤。至此中国南海断续线形成。
在此尤应发挥新成立的三沙市的积极作用。1934年12月21日,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召集参谋部、外交部、海军司令部、教育部、蒙藏委员会组成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召开第25次会议,审定南海各岛礁中英岛名,并公布关于我国南海诸岛各岛屿中英地名对照表,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南海诸岛的准标准化命名,正式将南海诸岛分为4个部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亦称珊瑚群岛,今南沙群岛)。
和平方法包括政治方法(或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第三,在历次海洋法会议中,中国大陆和台湾从未对U线内水域提出过任何宣示。其认为,中国对于线内的岛、礁、沙、滩以及海域享有历史性权利,断续线内的整个海域是中国的历史性水域。换言之,越南声称拥有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主张是不能成立的。总之,利用法律方法解决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存在一些无法消除或克服的障碍,无法适用,在相关方之间无法缔结仲裁协议处理南沙岛礁领土争议问题的情形下,其仍希冀于政治方法解决。换言之,菲律宾针对与海洋管辖权和陆地领土有关的争端,不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
其中,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的任务之一是巡视南海诸岛,也就是国际法意义上的宣示主权。笔者认为,我国应对南海问题争议的基本思路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鉴于U形线公布的目的是确定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范围,所以,U形线内水域必然与U线外水域不同,它不可能是公海。从《公约》群岛国制度尤其是第47条第1款的规定来看,似乎排除了不属于群岛国的洋中群岛适用直线基线或群岛基线的可能性。
同时,此说也得到了台湾行政院南海政策的支持,即台湾行政院于1993年4月13日核定南海政策纲领时,宣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东沙群岛,无论就历史、地理、国际法及事实,向为我国固有领土之一部分,其主权属于我国;南海历史性水域界线内之海域为我国管辖之海域,我国拥有一切权益。对此,我国的理由未必成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在此所指的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涨海是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其他国家(例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和中国均未就《国际法院规约》第36条作出选择性声明。一般而言,如上所述,只有在确立南海诸岛的领土尤其是南沙岛礁的主权归属后,才可以确定南海U形线内水域或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属性,因为陆地支配海洋是国际海洋法的基本原则或理论。即中国政府公布南海U形线的目的是为确定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和管辖范围。
尽管国际社会并不存在明确界定历史性权利和历史性水域的概念,但学者多认为,由于历史性权利与国际法领土取得有关,所以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有效管辖,长时间管辖和其他国家的默认。尤其是中国政府针对马来西亚和越南联合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2009年5月6日)、越南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2009年5月7日)后,于2009年5月7日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的照会中的附图(中国南海断续线地图)行为,使多国对我国的南海断续线的含义或性质产生了质疑,并要求我国需明确中国在南海的真实意图。
2.中国为解决南海问题争议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其认为,南海断续线标出了我国在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范围,确认了我国至少从15世纪起就被列入中国版图的南海诸岛的海上疆界,在此界线内的岛屿及其附近海域,受我国的管辖和控制。
石塘又称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又称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还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南海断续线内存在公海海域、国际海底区域,等等。
宋代开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指称南海诸岛。应强调的是,他们的这些观点严重地违反了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时际法。代表性人物为高之国、李金明、刘楠来和俞赐宽教授。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就发现和命名了南海。
考虑到南海诸岛的特殊性,存在多数的礁、滩、沙和洲等,所以,能否在南沙群岛以直线基线划出两三块群岛水域,实施群岛水域制度,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二)南海断续线或U形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及属性 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内的多数制度已成为习惯国际法,所以,针对南海U形线内水域的法律地位及属性对照《公约》内的海域制度进行定性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针对越南和马来西亚联合划界案的反对照会后,印度尼西亚于2010年7月8日向联合国秘书长发出了照会,就我国的上述照会(附带南海断续线地图)提出了反对意见,指出中国南海断续线明确缺乏国际法基础,侵害了国际社会的合法利益。(一)国内学者针对南海断续线含义的学说 鉴于中国在南海划出及在地图上标注的断续线的重要性,中国学者对南海断续线含义的研究由来以久,中国大陆学者发表了很多富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中国台湾学者也有许多可资参考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南海问题 断续线性质 法律地位 海洋法制度 近来,南海问题已成为国际国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且有继续发展并恶化的趋势。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海疆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包括二战后收复日本取代欧美列强势力侵占的南海诸岛,派出军舰、官员,将南海归入广东省管辖。